本帖最后由 迅雷链大学 于 2019-6-7 01:10 编辑
第六课 什么是区块链3.0?
区块链1.0、区块链2.0、区块链3.0,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三个名词。不是说,区块链刚处于萌芽阶段吗?为什么已经划分了三个时代呢?实际上,这三个时代是由《区块链新经济的蓝图》一书提出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个时代的特征吧!
区块链1.0: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时代。
数字货币的最初目标是做到像法币(如美元)一样,可以流通、支付,但是它不是由央行发行的,它的发行量与价格也不受任何国家、任何人所控制。
区块链1.0时代以比特币为代表,其地位无可替代。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 Company)曾向美国联邦保险咨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区块链技术报告,报告把2009年以2016年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其间所有区块链解决方案都基于比特币。这一代区块链技术的IT系统架构非常简洁、安全,但没有任何的应用功能,就是发币。
虽然区块链1.0时代的成果很诱人,但除了大量的山寨币、货币交易平台出现,没有办法普及到其他的行业中。在区块链1.0时代,数字货币的买入卖出是人们参与区块链最主要的形式,鲜有人关注区块链的真正应用价值。这个阶段的数字货币没有实现其替代法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目标,而是沦为了一种投机产品,而现在虚拟货币已经是包括我国在内诸多国家都明令禁止发行和交易的项目。
区块链2.0: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相结合的时代。
区块链2.0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段在区块链上存储、验证和执行的代码。将合约以数字化的形式写入区块链中,因区块链的特性,数据将无法删除、修改,只能新增,整个过程透明可跟踪,保证了历史的可追溯性; 因行为将被永久记录,可极大程度避免恶意行为对合约正常执行的干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避免了中心化因素的影响,提高智能合约在成本效率方面的优势;当满足合约内容时,将自动启动智能合约的代码,既避免了手动过程,同时又保障了发行者无法违约;由区块链自带的共识算法构建出一套状态机系统,使得智能合约能够高效地运行。
在区块链2.0时代,区块链的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形成了信任基础,为智能合约提供了可信任的执行环境,使得合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可能。以太坊项目首先提供了一种图灵完备的合约编程语言,为开发者在其设置的“操作系统”之上开发任意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太坊的核心与比特币系统本身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但由于增加了智能合约,区块链终于不再只是发币,人们开始通过以太坊对更多领域进行探索。
基于智能合约,以太坊白皮书列举了三种可能的应用:第一类是金融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用他们的钱管理和参与合约的方法。包括子货币,金融衍生品,对冲合约,储蓄钱包,遗嘱,甚至一些种类的全面的雇佣合约。第二类是半金融应用,这里有钱的存在但也有很重的非金钱的方面,一个完美的例子是为解决计算问题而设的自我强制悬赏。最后,还有在线投票和去中心化治理这样的完全的非金融应用。
智能合约还带来了一系列去中心的概念,如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去中心化应用)、DAO(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C(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AS(Distributed Autonomous Society, 去中心化自治社会)。这些概念的实现,需要区块链能够承载货币交易、金融交易、资产管理、政府档案登记、司法认证、公正、知识产权服务等广泛而复杂的业务。
遗憾的是,由于以太坊为代表的底层平台性能低、响应时间长,使用范围和能力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应用落地。
区块链3.0: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高频的产品交易行为
区块链3.0是指超出有限领域、突破性能限制,为各种行业提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全面服务实体经济。在区块链3.0的形态下,人们不再需要依靠某个第三人或机构获得信任或建立信用,区块链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与信用机制。
区块链3.0时代刚刚开始,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业务,探索落地的途径。例如迅雷将共享经济的理念引入到云计算业务中,打造了共享计算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区块链作为信任工具、激励工具的作用,半年多的时间里,共享计算的节点已经超过了百万。
共享计算成功之后,迅雷也将区块链技术能力开放出来,打造了拥有百万TPS、秒级确认能力的迅雷链,希望为更多企业服务,帮助中国区块链技术早日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在区块链3.0时代,区块链技术不仅有可能会重塑各类金融市场、支付系统以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其它行业也能提供相似改变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成为让组织活动形态减少摩擦并且提高效率的新范式,并且能够将现有范式扩张到更大范围。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技术和全球范围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规模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将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够代替过去由人力来完成的各种协调和确认,建立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
|